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退出

锡林郭勒盟智慧工地建设2025年-2027年实施方案

来源: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布日期: 2025-02-14 11:09:01
【打印】 【字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有关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部署意见,大力开展我盟“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与建筑工地施工现场管理深度融合,提高施工现场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建筑施工行业转型升级,深入增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文件精神,现结合我盟实际,制定全盟“智慧工地”建设工作2025年-2027年推进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原则,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基础防线,抓牢抓实一线,切实提高全盟生产经营企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预警能力和行业监管能力,探索住建领域安全智慧监管新路径,提升全盟住建领域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建设,为推动全盟住建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促进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 建设原则

树立全盟“一盘棋”思想,要加强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地开展“智慧工地”建设工作,结合工作目的、时间、对象和实行难易程度等原因,实事求是,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推进全盟“智慧工地”建设工作,要以建筑企业需求和监管问题为导向,发挥信息化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行业监管效能与建筑企业管理水平,要以全盟重点项目、优势施工企业和示范工程先行先试为突破口,以提高信息管理平台、智能技术与智能设备的普及使用率为出发点,逐渐拓展,以试点、示范带动全盟“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整体推进。

工作目标

充分依托锡林浩特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底座核心能力,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创新建筑市场监管和施工现场管理模式,建立人员动态管理、AI视频监管、生态环境监测、安全生产监管、施工质量管理等核心应用,与管理流程相融合,覆盖主管部门、企业、施工现场多方联动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参建各方协作化、行业监管高效化、建筑产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力争2027年底前,分类分级推进全盟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智慧工地”建设全覆盖,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由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方向转变。

        四、建设内容

(一)人员动态管理子系统。对建筑工程项目建筑工人和现场管理人员进行监管,实现在建项目实名制全覆盖。加快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人员动态信息管理数据与自治区实名制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对接,实现建筑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工作全过程在线管理,降低质量安全事故率。

(二)AI视频监管子系统。优化施工企业现场视频监控设施设备布局,重点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制高点、关键施工区域等位置安装视频设备。利用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实现智慧工地的安全监控、智能识别和深度决策,提高工地现场对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等生产要素全面感知能力。采用AI智能识别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安全帽检测、安全带检测、工作服检测、抽烟检测、打电话检测、明火/烟雾检测、人数超限检测、区域入侵检测、车辆违停检测、未戴口罩检测、裸土未覆盖检测、值岗检测、物料乱堆乱放检测等场景智能识别,视频录像云存储45天。

(三)生态环境监测子系统。针对施工现场扬尘、噪声污染设置分布式监测点,实时采集监测数据,并安装工地扬尘污染监测联动降尘喷雾系统,拓展车辆未清洗监测,避免车辆带泥上路、废弃物洒落。

(四)安全生产监管子系统。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建设,运用视频图像智能识别、远程传感、信息处理和系统协调等技术,支持现场人员行为、机械设备、临时设施、施工用电等安全信息采集和汇总。利用大数据手段,建立各类数据、信息、技术等安全数据预测模型,推动工程项目安全监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从事后统计分析向事前预测研判转变,实现企业、项目、人员等安全监管信息互联共享,起重机械运行状态智能监控,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监测预警,临边洞口防护预警,临时用电安全监测预警等功能。

(五)施工质量管理子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工程材料检测信息实时对接,行业主管单位及企业及时掌握材料质量情况。采用工程资料数字化技术,推进企业工程资料在线编辑与审批、在线查看、检索、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及整改全过程数字档案管理。

(六)“智慧工地”领导驾驶舱。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对“智慧工地”各业务应用平台中产生的全量数据进行有效整理,打通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数据交互关系,构建全盟“智慧工地”主题数据库。充分发挥大数据应用手段,融合业务流程相关数据,直观呈现工地运行动态,构建全局感知能力,研判事件发展趋势,实现工地状况的综合监测、事件管理、隐患分析、辅助决策、联动指挥。

(七)数据集成分析平台。综合现场安全隐患排查内容、人员信息动态管理内容、扬尘管控内容、临边洞口防护监测内容、危大工程安全监测内容,系统自动按日、按周、按月分类统计分析各类数据。

五、实施步骤

全盟“智慧工地”建设按照分时、分层级推进,坚持示范引领、务求实效,优先在危大工程监管、AI视频监管、人员管理、安全教育、扬尘防治、质量过程监管等环节重点应用,逐步拓展实施。

(一)第一阶段(即日起至2025年12月)

2025年3月底前,开展全盟“智慧工地”建设技术标准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分析工作,颁布《锡林郭勒盟“智慧工地”建设技术导则》,指导施工企业按时按需采购相应智能物联感知设备。

开复工前,升级优化锡林浩特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全盟“智慧工地”综合管理平台中的AI 识别系统、领导驾驶舱、塔吊监测系统、升降机监测系统、卸料平台监测系统等基础功能的开发建设工作;同时完善各地区建筑工地视频监控安装接入、设备安装接入工作,并对实时数据进行采集,纳入全盟“智慧工地”安全生产监管子系统进行监测预警。

牵头单位:盟住建局

配合单位:各旗县市(区)住建局、建筑施工企业

(二)第二阶段(2026年1月至2026年12月)

2026年开复工前,完善安全生产监管子系统-深基坑监测、高支模监测、临边洞口防护监测、临时用电安全监测、人员信息动态管理等系统功能的开发建设、系统培训以及以上智能设备的安装接入工作,纳入全盟“智慧工地”安全生产监管子系统进行监测预警。

牵头单位:盟住建局

配合单位:各旗县市(区)住建局、建筑施工企业

(三)第三阶段(2027年1月至2027年12月)

2027年开复工前,完善施工质量管理子系统开发建设、系统培训并于与相关机构对接;加入生态环境监测子系统-现场设置扬尘、噪声污染分布式监测点,并安装工地扬尘污染监测联动降尘喷雾系统及车辆未清洗监测预警功能,对实时数据进行采集;综合各类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平台。

牵头单位:盟住建局

配合单位:各旗县市(区)住建局、建筑施工企业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牵头、配合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全盟“智慧工地”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推进小组,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落实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责任,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

(二)加快实施推进。要组织研究学习,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全盟“智慧工地”建设工作。施工总承包单位对智慧工地建设负总责,制定智慧工地建设费用计划,自主选定软件、硬件应符合《锡林郭勒盟智慧工地建设技术导则》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符合现场进度的智慧工地建设方案,有效组织开展管理应用。监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并有效应用于施工现场实际管理。技术服务团队确保各地一名技术服务人员,及时指导企业掌握系统的操作运用,并告知联系方式。各旗县市(区)要强化落实各项保障措施,提升推进速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三)加强设备管理。为确保全盟“智慧工地”各类型设备功能符合标准、运维保障有力、数据精准可靠,在企业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坚持"标准统一,市场开放"的原则,同时,各企业应按照全盟“智慧工地”建设相关要求,主动开展设备接入测试和安装调试工作,开展设备日常巡检、运维等工作。

(四)强化督导落实。各旗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严格按照全盟“智慧工地”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和工作计划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对工作进度、效果的检查和督导,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多形式、多渠道加强宣传推广,为全盟“智慧工地”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